当前位置: 首页  校友聚会
80级农机专业毕业40周年返母校聚会有感
作者:校友办
发布时间:2024-09-29
阅读次数:10

2024年9月21日,是前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80级农机、拖制、机制三个专业校友毕业40周年返校相聚的日子,我受邀参加了80级农机专业两个班同学的聚会。

80级农机一班聚会合影

80级农机一班毕业合影

80级农机二班聚会合影

80级农机二班毕业合影


40年,是他们一生中最重要的工作时间,不论事业有成,还是平平淡淡,但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为社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40年前两个班共59名同学,40年后,他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从海外,克服种种困难,竟有44名,75%的同学回到了母校!这说明了他们浓浓的同学情和母校情,证明了他们班级有很大的凝聚力!

我望着40年前一个个年轻活泼的面孔,现在变得成熟和稳重,望着他们热情相见的场面,望着他们为母校捐赠的镌刻着“四秩芳华始为序”的巨石,不由得有所感动,不禁想起40年前的一件往事:

1984年,那是一个春天,我带领农机80级两个班中的15名同学,组成一个毕业设计小组,设计题目是个沉重的课题——《低阻犁体的设计》,目的是为了在不影响耕作质量的前提下,减少铧式犁的机耕的阻力,以降低油耗和减轻农民负担。

制定设计方案是在学校进行的,同学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15位同学竟然独立想出了15种方案:如,陈晓晖设计的活动栅条犁、周培峰设计的熟地犁、谢树峰设计的改进美国通用犁、程新亭设计的活动栅条犁、李玉忠设计的齿形犁、刘忠祥设计的碎降犁、王金波设计的疙瘩犁,还有李海滨设计的振动犁、张玉华和刘林林设计的双层犁等等,这些方案当时很难取舍,我决定试制和试验后再一决高低。

毕业设计组确定的试制、试验地点是即墨县店集镇即墨农机修造厂,店集农机厂是一个以生产犁为主的国营老厂,当时的规模和技术力量都不错。到了即墨县店集农机厂后,厂里对我们很欢迎,让我们住在了厂里的招待所。根据同学们设计的不同犁体图纸,在厂里进行了试制。在试制时,所有材料和加工厂里均无偿提供,现在看来,当时的国营工厂对学生实习的支持可谓不余遗力,若是现在则难以实现。

试制后进行了田间试验。此时苏宝义、刘佃忠老师也到了即墨农机厂。苏老师主要是进行电测犁的受力,刘老师主要指导有关材料的热处理等方面问题。

田间试验时,我们从农村雇了一辆泰山-12拖拉机作为动力,采用厂里生产的犁架,在附近荒地上进行。

在田间试验时,我们进行了明确的分工,有的配合苏老师记录电测数据,有的测量耕深,有的负责更换对比犁体,有的观察工作情况等。下面是试验时的部分照片。

与泰山-12拖拉机合影,中间为司机

田间试验

在田间试验时,我们看到附近的农民在辛苦地拉犁,感到我们搞农机人的责任。我与张玉华也模仿着照了张照片。

农民在辛苦地拉犁

通过对同学们设计的所有犁进行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由王金波设计、用刘佃忠老师研制的白口铁材料的疙瘩犁体,降阻效果明显。

这次毕业设计到7月初结束,临行前工厂领导与我们合影留念,还招待我们一顿美味的晚餐。晚餐后合影。因组长张玉华提前去青岛联系住宿和购买回学校的火车票,未能参加合影。

在即墨临行前合影和厂领导留念

40年后即墨毕业设计组合影


多年后,已在美国工作的王金波回国时对我说,我们那时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能设计制造出这么多的犁体进行试验,在国外也是少见。

现在北京工作的李玉忠同学回忆说,通过毕业设计,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把课本学的专业知识,经过设计制造,变成具备实用功能的机械设备,是知识的升华和飞跃。特别是在试制和试验过程中,和工人师傅打成一片、一起工作,对毕业后进入工厂工作并能迅速融入实际环境,有很大铺垫和帮助。我毕业后在聊城工作时我毕业设计的齿形犁,经进一步修改完善,参加了山东省“六五”科技成果展,并荣获了二等奖。

同学们毕业后,课题组对王金波同学设计的疙瘩犁体曲面又进行了改进设计,改用了刘佃忠老师研制的白口铁材料,采用保定厂生产的犁架和上海-50拖拉机配套,分别在即墨和济阳继续进行试验。

1985年11月16日,该课题通过省教委主持的科研鉴定,结论是:“其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节约能源方面有很大的经济效益。”

今天想来,真是一段美好的回忆。


母校昔颜
校友总会公众号
“山东理工大学一家人”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