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母校记忆
毕宪顺:“以本为本”:四十年大学工作的感悟
作者:校友办
发布时间:2023-01-12
阅读次数:12


e22e2bd13f50ffd213ac64148bc517ae_2007132304418211497

毕宪顺,山东鱼台人,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1978级农业机械化专业校友,

曾任山东工程学院副院长,山东工商学院、鲁东大学党委书记。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以本为本”,是指高等教育以本科教育为根本。在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中,本科教育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纲举目张的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教大计,本科为本。山东理工大学建校66周年,回忆在校4年的学习生活,以毕业后40年大学工作的经历解读“以本为本”,赋予“以本为本”更深刻的涵义。

在我的学习经历中,我在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农业机械化专业学习,获得本科毕业证书、工学学士学位;在复旦大学外国法制史专业硕士学位课程进修班学习,获得结业证书;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学习,获得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教育学博士学位。还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党校学习培训过,获得了结业证书。这些学习培训和毕业结业证书,对我工作影响最大、含金量最高的是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的毕业证书。“以本为本”,本科激发了我学习的动力。

图21-毕业前留影1

 

作者(后排左二)与同学们在校门前合影

 

在我的工作经历中,19827月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先后担任政治辅导员、党委办公室秘书、党委办公室副主任、马列主义教研室主任、社会科学系主任、教务处处长,19969月起担任学校领导职务。在母校工作20年,在山东工商学院工作6年,在鲁东大学工作14年。把善于学习社会科学、满怀工作激情、锐意改革的年华奉献给了山东工程学院;把刻苦钻研教育理论、具有创新精神、年富力强的时光奉献给了山东工商学院;把用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厚积薄发、学术研究与行政管理相得益彰的岁月奉献给了鲁东大学。对3所大学都有深厚的感情,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对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印象最深,那是我学习和成长的地方。“以本为本”,本科奠定了我工作的基础。

在我的学术经历中,我的研究方向有3个,一是基于政治学基础研究邓小平理论,二是基于法理学基础研究大学治理,三是基于教育学基础研究教育政策与管理。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调研项目等20余项;研究成果获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山东省等省部级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9项,教学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多学科视角研究社会科学,虽然没有从事工科研究,但政治学、法学、教育学研究都来自于工科四年学习打下的基础:敬业的精神、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和思辨的悟性。“以本为本”,本科赋予了我科研的能力。

最近几年,赋能二字成为成为教育领域的常用词。当我回忆工作、学习和研究经历时,深深感到本科教育的重要作用。本科教育阶段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是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的成型期,也是学生创新精神、知识架构、基础能力的形成期,本科教育为学生成才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科教育是赋能教育,赋予学生走向社会参与经济建设的能力,用教育经济学的话语就是赋予学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能力。本科教育虽有学校之分和专业之分,就知识和能力来讲,能力更为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解读“以本为本”,更有助于认识和理解“以本为本”的深刻内涵,更加感谢我的母校,我的老师,是老师们用教书育人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以本为本”的丰富内涵。

 

“以本为本”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引导大学在各自的层次上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学有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技术技能型大学之分。“以本为本”的理念运用于研究型大学,研究型大学培养创新型高层次人才要重视本科教育,打牢研究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以本为本”的理念运用于应用型普通本科大学,要求普通本科大学不要盲目追求升格、提高办学层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改革开放初期八十年代的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就是应用型本科的典范。

人才培养过程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强调立德树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体育课在一至三年级开设贯通三年。我们学习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时候,正赶上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又遇上真理标准大讨论,老师们的授课深受学生欢迎,同学们课上认真听讲,课后积极讨论,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谁能想到,在我大学毕业还不到10,19912月我竟能出任马列主义教研室主任,又能与老师们共同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启了我邓小平理论研究的历程。而后与复旦大学联合举办外国法制史专业研究生班,学习了法理学、行政法学等相关课程,形成了在工作和学术研究中善于从学理和法理视角考虑问题的学风。进入学校领导岗位后,仍然觉得知识面不够宽,又报考了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形成了注重“应然”,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走向“实然”的学习和工作作风。

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重视基础课教学,体现厚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育、外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课的安排份量很重,占了三分之一左右,给如饥似渴的同学们提供了丰富的大餐,强筋健体,为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专业基础课的安排也很丰富,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课程的学习,对我们从事任何工作都有重要的作用。有了工科背景,再学习文科也相对容易,学习工科养成的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对我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研究受益匪浅。

围绕培养动手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凸显强实践。最有印记的是教学实习,金工实习4周,机耕实习4周,机收实习4周,修理实习4周,毕业实习8周,再加上校内驾驶实习、认知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占人才培养方案的30%以上,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强调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应用型本科,40年前的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堪为表率。我们的机收实习是在黄河农场进行的,机耕实习是在广北农场进行的,修理实习是在荣成拖拉机厂进行的,毕业实习是在临沭县农机局进行的。我们驾驶联合收割机收获小麦,驾驶拖拉机耕地,在拖拉机厂拆装发动机,同学们个个都是拖拉机手,个个都是技术员,个个都是熟练工,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在真实场景完成教学任务,巩固了知识,还从工人师傅那里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实习,夏天酷热又缺水,冬天寒冷无取暖条件,我们都无怨无悔,这种锻炼受益终生。

图19-1981年6月到黄河农场机收实习1

作者(右二)与同一收获机组的同学在黄河农场实习时合影

 

坚持“以本为本”,培养应用型人才,40年大学教学科研和管理得来的感悟凝结为:打好基础,塑强悟性,培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