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母校记忆
张元利 | 我的几位大学老师
作者:校友办
发布时间:2022-11-01
阅读次数:36

16a6c3a5356a1397623613dedf52cf00_caef76094b36acaf58847f27641f811603e99cd5_token=008dfbe2236e0e0383760a5d90516832&s=C882C7134CE30E8E320429A60300E0E0

张元利,山东济南人,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1977级农机设计与制造专业校友,

曾任山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退休前为青岛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

 

 

清华大学的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我是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1977级农机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在大学工作近四十年,当过教师,也当过领导,对其中理解和感悟可能更深一些。说到学生对母校的感情,很可能更多的是来源于对老师的感情。

820101我们在一起1

毕业前作者与班内同学合影,后排左一是作者

大学是育人的平台,怎么育人?育什么样的人?是每一个大学教师和领导都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我曾经给学生讲过,大学的目的无非是三件事:一是教会学生做人,二是教会学生做事,三是教会学生思考。中国有句俗话:多思才能出智慧。启迪学生智慧是一个优秀教师应该有的重要特点。

大学四年有四位老师在这方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一位是李先亮老师,他是我的电工基础老师,课上有多位同学对课本中一个电子集成块印刷电路图感兴趣,让他讲一下,这个内容在70年代是我们机械专业同学的选学内容,不是必须学的内容,老师可以不讲,但李老师考虑到大家要求还是讲了。他先在黑板上画一个三极管,需要放大就再连接一个三极管,然后是稳压管、电容、电阻、…。每加一个元件都讲一个为什么,一个完整的电路图画完了,他每一个知识点的展开都是按照学生的思维规律和顺序展开的,顺其自然,合乎规律,一气呵成。后来我在教育部当专家评教就讲这个例子。我说:一个好的老师就是用最简洁的语言、最简单的方法把一个复杂问题讲清楚。

第二位是王兴南老师。他是我的专业课老师,主讲耕播机械。他学识渊博,讲话幽默,在学生中威望较高。他给我们讲耕地的犁,他说不要小看了这个犁,犁是一个三次曲面,有60多个学科的专家在研究它。硏究它就需要犁体曲面测绘仪,犁体剖面曲线要用它来画。他讲了三坐标测绘仪,还讲了放缩尺的测绘仪。课下我在思考能否用一个极坐标测绘仪来完成。我向王老师汇报了我的想法,王老师鼓励我设计出来,在王老师的支持下,我拿出来一个方案,我们班40个同学,毕业设计时王老师分派我们20个同学做了这个方案。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使我对科硏和创新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当时的公开资料中查不到,应该是一个最新创意。

第三位是汪遵元老师。他已经故去。当时他是我的专业课老师,主讲收获机械。课上他讲到小麦联合收割机,讲到拨禾轮、滚筒、逐稿器等,他说如果能让小麦穗进滚筒,秸秆不进滚筒,一是减少功耗,二是便于杆秄分离,取消了逐稿器,缩小了尺寸联合收割机就好做了。我当时深受启发。思考了一个多月。设计出了一个小麦半喂入联合收割机方案。就是麦穗进滚筒,秸秆用一个园形的夹持轮,再用一个小皮带抽打轮组成一个联合作业。当时我向汪老师汇报了方案,他说基本可行,后来我又把这方案分别寄了省农机所和《农机学报》,虽未发表,编辑也给我热情的鼓励。让我继续硏究下去。

第四位是张源輝老师。他是我的《拖拉机》课老师。课堂上他讲了拖拉机转弯时,由于两个前轮瞬心不一致,造成前轮不同程度的侧滑。一是造成转向不稳定,产生轻微跳动,形成安全隐患。二是受力不均,对轮胎的损害比较大。这是个世界级难题。课下我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一个机械补偿装置,理论上对瞬心不一致的情况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我把这个想法向张老师作了汇报,得到他的肯定与鼓励。

WPS图片编辑_副本

198311月在原淄博市奶牛场,作者与参加铧式犁试验的老师们在休息时合影

后排左一是王兴南老师,左四是汪遵元老师,前排右三是作者

 

后来我也留校当了老师,先后讲了三门课:《思想品德课》、《法律基础课》和《创新与创业》。1993年还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的光荣称号。我还先后获得了19项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授权。回想起来是我的一个个大学老师给了我知识、能力和智慧,让我明白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启迪了我人生的智慧。我永远也忘不了我例举的和没有例举的所有我的大学老师。师恩难忘,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