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南老师是许多校友返校时提到的非常感谢的老师,王老师不仅教书,而且育人,令学生们对他印象深刻。本次1978级机械化校友相识四十一周年返校聚会王老师也参加了活动并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下面是小友与王兴南老师的对话。
小友:学生这次回校,对他们有什么感情?
王老师:这次同学聚会,他们大部分都退休了,希望他们多聚几次。像我今年81岁了,我们的同学聚会现在已经不可能了。现在他们能回到母校相聚一下是非常好的事,再晚了就不太可能了。而且这级学生我教过他们,对他们也比较了解和熟悉。恢复高考后,77年是第一届,他们是第二届。77、78年这都是文化大革命积攒了很多年选拔的优秀的学生。首先他们毕业后,大部分在基层锻炼,也都担任了领导的职务,或者说在学术上有一定的贡献,我感到很高兴。所以我就来看看他们,希望他们退休以后能够健康愉快的生活。
小友:您作为老师,在教书这方面有什么经验吗?
王老师:我认为教学生他们能接受知识,能认可你,你首先要亲近他们,让他们也亲近你。讲课的时候我总觉得不要死板的照本宣科,应该融入一点艺术的细胞。我的第一个原则是让他们爱听,他不爱听你水平再高也白搭了。第二个要听得懂,听不懂也没用。听得懂以后,应该研究这个内容该怎样引入,怎么展开这个问题,怎么解释好。第三个我认为他们听完以后应该是会用。就是遇到问题忘了不能解决问题也不行。在平常生活中,我和他们的年龄差的不多,能和他们打成一片,开各种玩笑,讲点生活的趣事。这样形成一种亲和力,师生之间的关系比较融洽。
小友:您是山东理工大学历史的见证者,可以跟我们谈一下您在山东理工大学的履历吗?
王老师:我是1963年毕业,毕业以后首先分到山东工学院,在济南,后来改成山东工业大学合到山大去了。我学的是农机机械专业,71年省里专业调整。我们整个专业都调到这里来了,所以说我正式来到山东理工大学是1971年。
小友:您看到咱们山东理工大学这一路的变化,对山东理工大学的发展方面有什么感受?
王老师:发展很快,现在办学规模、课程设置、科研成果,实际上发展的根本原因是思想观念上的转变。这观念上的转变,第一个是从重视人才,重视师资队伍这一方面。90年代把引进人才作为学校的一号工程,从南上北下西行引进了好多博士。走到这一步,引进人才师资这一个观念转变。第二个我认为也是思想方面的,就是创业还是守业。现在我们学校越来越注重创新创业,与企业广泛联系,所以说这样学校才能更有活力。第三个转变和教师有关。教学和科研的关系问题。以前总觉得当个老师就是教书。但是以后大家逐渐认识到,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要搞科研。因为搞科研才能提高自己的水平。另外能了解到专业的发展前沿。另外,和相邻学科交叉学科也应该相互沟通起来,反馈回来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所以说关键还是思想的转变。